设计模式之代理模式
代理模式:给某一个对象提供一个代理或占位符,并由代理对象来控制对原对象的访问。代理模式是一种对象结构型模式。在代理模式中引入了一个新的代理对象,代理对象在客户端对象和目标对象之间起到中介的作用,它去掉客户不能看到的内容和服务或者增添客户需要的额外的新服务。
代理模式的结构
代理模式包含如下三个角色:
- Subject(抽象主题角色):它声明了真实主题和代理主题的共同接口,这样一来在任何使用真实主题的地方都可以使用代理主题,客户端通常需要针对抽象主题角色进行编程。
- Proxy(代理主题角色):它包含了对真实主题的引用,从而可以在任何时候操作真实主题对象;在代理主题角色中提供一个与真实主题角色相同的接口,以便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替代真实主题;代理主题角色还可以控制对真实主题的使用,负责在需要的时候创建和删除真实主题对象,并对真实主题对象的使用加以约束。通常,在代理主题角色中,客户端在调用所引用的真实主题操作之前或之后还需要执行其他操作,而不仅仅是单纯调用真实主题对象中的操作。
- RealSubject(真实主题角色):它定义了代理角色所代表的真实对象,在真实主题角色中实现了真实的业务操作,客户端可以通过代理主题角色间接调用真实主题角色中定义的操作。
代理模式的扩展
普通代理
普通代理要求客户端只能访问代理角色,不能访问真实角色。在这个模式下,代理角色屏蔽了真实角色变化对高层模块的影响,下面举个例子:
1 | // 抽象接口 |
强制代理
强制代理必须通过真实角色找到代理角色,使用真实角色制定的代理角色才能访问。
1 | // 抽象接口 |
虚拟代理
虚拟代理只有在需要时才初始化真实角色,避免被代理对象过多,导致初始化慢。
1 | public class Proxy implements Subject{ |
动态代理
动态代理在实现阶段不关心代理谁,而在运行时才指定代理哪个对象,一个典型的例子是Java基于接口的动态代理。
Java动态代理具体细节参见下一篇文章。
应用
优点
- 能够协调调用者和被调用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系统的耦合度。
- 客户端可以针对抽象主题角色进行编程,增加和更换代理类无须修改源代码,符合开闭原则,系统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缺点
- 由于在客户端和真实主题之间增加了代理对象,因此有些类型的代理模式可能会造成请求的处理速度变慢。
- 实现代理模式需要额外的工作,而且有些代理模式的实现过程较为复杂。